“成长和教育”,它可以成为观照社会的一面镜子,透过它我们能窥见整个社会想要达到的目标取向,由此催生了一种类型片:青春校园题材。这几年的国产“青春片”像工厂流水线作业一般,围绕着爱情的纠葛复制了一出出狗血的戏码,它们把青春描述得太过剧烈,仿佛没有经历这些声嘶力竭和轰轰烈烈,你就没有青春。电影《七月与安生》勇敢打破了这一模式,像是被挤进鱼腥水中的一滴柠檬汁,令人顿感神清气爽。纵使电影的故事框架缺乏新意,讲述的依然是三个人之间的摇摆和冲突,但它不满足于向观众表述人物表层的风吹草动,更深深触及到人物内心的暗潮汹涌。这暗潮,是复杂人性中的矛盾和挣扎。这矛盾,不仅是属于青春的,更是每个人会伴随一生的主题:面对生活和命运的不同道路,你会怎么选择?
两个选择,两种人生,在电影《七月与安生》中相遇了。原生家庭的巨大反差注定了两位女主截然不同的人生底色:安生从小丧父,眼神总是透露着一股戾气,她缺爱又倔强,以流浪冒险的方式来宣示自己的反抗。七月是美满家庭里滋养出来的乖乖女,顺从社会对她的整合性期待,活在别人的眼中却唯独失去了自己。而事实上,七月骨子里是向往自由的安生,安生却是渴望安定的七月,她们拥有同样矛盾的灵魂内核。当叛逆的孩子学会了压抑自己的戾气,当听话的乖乖女开始向死水般的生活挑战,人生态度的转变也见证了她们心灵的成长和蜕变。那么在影片一开始,看起来个性如此不同的两个女孩成为密友也就不难理解了。她们拥抱的不是闺蜜,更是另一种可能下的自己。人生互换后,她们经历着对方曾经历的——这是一种不同人生态度的碰撞和交融。
从这个角度来看,电影不仅仅是讲述闺蜜的故事,更是内心里不同自我、不同人格的交战。七月和安生不过是一个人的矛盾体,想要安稳,也渴望自由。可是每个人只有一场人生,所以无论如何都是绝望的:享受了安稳的好处,就必然要压抑自我人格中最尖锐的部分。同样,获得了追逐的自由权,必然要承担风雨的代价,迎接一个不确定的未来。现实中大多数女生的状态都是电影中前半生的七月,努力考重点高中、上大学,然后按着社会所认可的轨迹,找一个稳定工作、结婚生子,人生有条不紊地向前行进,未来都在计划之中。这种选择包裹着满满的安全感。但七月心里一定曾经悄悄藏着一个安生,渴望着无拘无束,放下沉重的过去,一身傲然去远方,流浪。
电影《七月与安生》的英文名为“soul mate”,这便传达出了导演的创作意图。七月与安生,是互为镜像中的另一个自己,这两个截然不同的人格有对抗也有融合,复刻出人们矛盾又丰富的内心世界。究竟要选择哪一个人格,走哪一条道路,电影的开放式结尾并没有给观众答案。不过,两个女主人公在电影的最后达成精神上的和解,也实现的自我成全。这也是在告诉我们,无论选择哪一种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只要内在想法和外在表现是统一的而并非分裂,那就是最好的人生。
责编 宁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