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经历这样的时刻:明知晚睡损害健康仍选择熬夜?明知过度网购透支生活费仍选择“剁手”?明知零食致胖依然选择大快朵颐?一次次面对诱惑时选择屈服,你不禁对自己的自控力陷入怀疑。夜阑人静时,你暗下决心:够了,我要改变!你开始在脑海里勾勒自己通过自律,走上人生巅峰的模样,似乎能穿过暗夜,窥见十年后自己功成名就,春风得意的荣光…想到这些,你安心地睡着了。一次决心,一场幻想,就能让我们打消焦虑,我们给未来的自己增加负担,好像那时的自己是陌生人一样。
而当下一次失控时,你又是如是地安慰自己,“决心——失控——怀疑——决心”无限循环下去,又一次次陷入自我怀疑。听从内心的冲动,就会破坏对自律的承诺;严格自控时,又会觉得掌控生活是一件令人筋疲力尽的事,甚至泯灭了快乐与激情。人们不禁会问:生活真的需要如此艰难吗?
但是,不必陷入过度自责的泥淖,人人都会面对自控力的考验,人人都会有失控的经历,且经过刻意练习,人人都能提升自控力。来自斯坦福大学的凯利·麦格尼格尔教授通过《自控力》一书,为我们提供了培养自控力的新思路。
提高自控力的第一步,在于洞悉自己会在什么情况下失控。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脑海里总是同时存在两个自我,一个是冲动妄为、及时行乐的自己;另一个是深谋远虑的自己,帮助我们抵御诱惑与冲动。两个自我发生冲突的时候,总有一方击败另一方,决定放弃的一方没有做错,只是双方觉得重要的东西不同而已。过去食物短缺的时候,爱吃甜食能让人活下去,但进入现代社会,到处都是垃圾食品,由于我们的祖先得益于甜食,我们的基因仍保持嗜甜的本能,就容易在面对食物时头脑发热。君子检身,常若有过,我们首先要唤醒自我意识,认识到做什么,什么样的想法、感受和情况下最容易冲动,而想些什么能让我们放弃冲动,通过强化自我意识,从而让自己去选择做“更难的事”。
培养自控力的关键,在于走出“道德许可”的陷阱。“立志不坚,终不济事”,如果将自控比作修行,那么导致我们放弃的可能不是诱惑本身,而是某次抵御诱惑后的成就感。一位财政保守派官员可能利用公款修自家房子;拍摄禁毒广告的明星私下是瘾君子;节食减肥者更有可能暴饮暴食…任何让我们对自己美德感到满意的事都可能让我们冲动妄为。我们之所以奖励自己的良好行为,是因为我们内心深处认为真正的自己想做坏事,从这一点看,每一次自律都是一种惩罚。但我们为何要这样看待自己呢?想要走出“道德许可”的陷阱,我们就要知道,那个想要变好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我们可以通过减少行为的变化性以减少冲动行事的几率,不要问自己“下午想不想吃蛋糕?”而是问“想不想这一年里每天下午都吃蛋糕?”;也可以通过取消内心的“道德许可”,实现恪守初心的目标,当发现自己将曾经的善行作为放纵的理由时,就停下来想想做“好”事的原因,以激励我们持续自律。
最后,还要纠正三个关于自律的谬误:自控需要我们过着压抑自我,三更晨起五更钟的忙碌日子吗?不需要,压力和疲惫是自控力的敌人。即使前一晚没睡好,打个小盹也能让我们恢复自控力。我们需要在某次失控后过度自责吗?不需要,羞耻和罪恶感可能令我们因压力过大放弃自控,而不是促进我们改正。因此,在面对压力挫折时进行自我同情,对自己宽容一些,能令我们更加积极。我们需要不断打压抑制心中的欲望吗?不需要。根据“讽刺性反弹”效应可知,人们试着不想某事时,反而会比没抑制自己思维时想得更多,我们不妨尊重自己的感受,接受它,但不要相信它对大脑的诱惑。
自控不是肃清脑中的欲望,没有欲望,人就会变得沮丧。在自控力挑战中,我们要学会利用原始本能,选择自己相信什么,要什么。“惊涛骇浪从容渡,越是艰难越向前”,在理智与冲动的搏击中走向成熟,最终到达“从心所律,不逾矩”的境界。
责编 罗健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