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十年来,垃圾过量排放对陆地和海洋的污染,都让我们更加重视垃圾对生态带来的巨大危害。意识到垃圾污染问题后,人们在不断地通过行动努力减少垃圾。在我国,垃圾分类从个别城市试点,再到全国推广,为生态环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垃圾分类是指按照一定的规定或标准将垃圾进行分类储存,投放,搬运,从而转变为公共资源。垃圾分类不仅提高了废物回收效率,更减少了垃圾回收的人力和时间成本。我国主要的垃圾分类标准将其分为四种,分别为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并将垃圾当中的可回收物可以进行回收再利用。实行分类制度后,居民们将垃圾分到不同类别,大大减少了回收后废物分拣的时间,提高了废物回收的效率。与此同时,垃圾分类也让有机垃圾可以回归土壤,增加土壤肥力,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让生态环境更健康,人民食物安全更加有保障。进行了垃圾分类也减少了垃圾的堆放,因为垃圾堆放,许多居民的楼道间蝇虫滋生。垃圾分类不仅能够减少楼梯间垃圾的堆放,还可以提高居民的卫生健康。
实行了垃圾分类后,能源得到了节约,废物回收再利用,垃圾排放量减少,可持续发展不断进步。虽然垃圾分类好处众多,但随着垃圾分类的推广,也有许多问题迎面而来,需要我们解决。
其一,问题中着重突出的就是居民对于垃圾类别掌握不完整,对部分垃圾分类不明。垃圾分类的初衷是减少垃圾分类的时间和人力成本,但是,由于居民对垃圾分类知识了解不够全面,常常造成垃圾分类错误,垃圾混合丢弃的情况,这致使垃圾分拣人员的工作压力大大增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在垃圾分类处经常会有工作人员帮助居民进行垃圾分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帮助居民分类,不如将垃圾分类的知识全国推广,从小培养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培养人民熟练垃圾分类的能力,提高垃圾分类效率。
其二,垃圾分类处的开放时间制度不完整。为了,提高垃圾运送效率,许多地方的垃圾分类处具有明确的开放时间。但是由于工作或职业原因,许多居民的活动时间与垃圾分类处的开放时间不相符,因而希望垃圾分类处的开放时间能够调整。互联网工作者表示,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所以时常加班到深夜,而此时垃圾分类处已经关闭,不再开放。各个小区应该根据小区人员的就业情况,调整垃圾分类处的开放时间,不可以一味按照其他小区的标准。例如,对于学区房小区,可以设立开放时间与上放学时间一致。
其三,由于进行垃圾分类,不同的垃圾,人们需要用不同的垃圾袋装拣,这就造成了垃圾袋的大量使用。垃圾分类减轻环境压力的同时,垃圾袋的大量使用又为生态环境造成了负担。北京已经开始进行封闭垃圾道投扔垃圾的办法,这样减少了垃圾袋的使用,同时又进行了垃圾分类。但毕竟并不是每个地方都有垃圾道这样的公共设施,减少垃圾袋的使用,还需要我们大家的自觉执行。我们可以将垃圾袋中的垃圾倒入垃圾分类箱后,将垃圾袋带回家中重复使用,减少垃圾袋的浪费。
垃圾分类制度虽然在不断完善,但许多问题还需时间来制定方案。垃圾分类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也许有人诟病垃圾分类的问题众多,但不可否认的是,垃圾分类带来的益处远远大于弊端。地球与我们同在,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垃圾分类行动刻不容缓。
责编:詹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