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油,尾款人!”今年的双十一也和往年一样热闹, 截止到11日晚上12:00,天猫狂欢夜的总成交额为4982亿元,京东为2715亿元。各种优惠劵、复杂的满减规则也让消费者感到无所适从,很多人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研究怎样实现优惠最大化。双十一带来强劲的消费热潮,其背后有着多方面原因,我们需要辨证看待,理性讨论。
每年的11月11日原本被大众戏称为“光棍节”,随着淘宝商城在2009年11月11日举办网络促销活动,逐渐演变为双十一购物狂欢节,作为天猫举办大规模促销活动的固定日期。目前,双十一已经成为中国电子商务行业的年度盛事。双十一的火爆首先体现了人们逐渐趋同的心理现象。电商们致力于力营造一种文化预设,让“双十一就要买买买”变成和“过年就要吃饺子”一样的思维定势。双十一由一个平常的日子渐渐演变成一种独特的节庆文化,与购物、狂欢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同时也契合了消费者追求优惠、释放购物欲望的心理需求。我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这样的心理暗示,很可能就会出现不理智的消费行为,比如购买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来追求所谓的节日“仪式感”。
双十一对消费的诱导刺激还体现在视觉暴力层面。购物平台在页面设计上也往往有着自己的小心思,比如把“立即购买”的按钮选项设计成红色,就会起到一种刺激消费的作用。双十一期间各大电商平台将活动界面设计的更加有冲击力、诱惑力:强烈的暖色调、几乎要冲出屏幕的大字标题、炫彩的背景、“立抢”“仅此一天”“限量”等字眼的应用,以情绪化的视觉编码指令渗透至加速的神经信号传递和血液流动中,让消费者产生一种“不买就亏了”的错觉,从而引发强烈的购物冲动。而看似优惠的规则其实套路满满,“你可能会小赚,但商家永远不会亏本”。
在我看来,双十一的出现、发展和繁荣顺应了网络时代的浪潮,自然也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疫情期间我国经济受到了很大冲击,很多实体店铺都面临承担不起高昂的房租而不得不倒闭的困境。电商平台的繁荣其实是一件好事,能够给低迷的经济以活力,体现出网上消费的巨大潜力,对拉动内需也是一个积极的信号。经过疫情重创后,
人们对双十一的热衷也可以看作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双十一引发的购物热潮也有利于刺激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带动制造业、快递行业等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对待双十一,我们还是应该辩证看待,不能片面的将其定义为陷阱和智商税。
双十一意味着时代的潮流与大势所趋,而我们作为其中的一份子,无可避免的处在浪潮当中。双十一要想实现长久的健康发展,不能沉醉于逐年攀升的数字泡沫中。一方面,商家和平台应该摒弃价格欺诈、虚假宣传等不良风气,与其靠花样百出的营销获取利益,不如用真正的实惠来赢得口碑。另一方面,消费者也应该更加理性,不仅要提防现时的鲁莽与冲动,更要有长远的眼光与忧患意识,避免被商家的花样营销策略所迷惑。作为尚未完全实现经济独立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从实际需求出发,理性消费、适度消费,避免理性与自足被疯狂与刺激所替代,落入消费主义的陷阱。
责编 宁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