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于一位微博用户“蒙淇淇77”的奇葩发言,“凡尔赛”一词突然爆红网络,从网上的凡尔赛语录可以看到,这就是通过先抑后扬、明贬暗褒的方式来炫耀。而随之兴起的“反向凡尔赛”,即“赛尔凡”,则是对“凡学”的逆向创作,用类似凡学的语言来自嘲而非炫耀。
反向凡尔赛之所以能随着凡尔赛文学快速兴起并广泛传播,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其代表普通群众对凡尔赛人的抵制与反叛,具体原因如下。
其一,反向凡尔赛是对现实生活的映射,是人们早已积压的情绪的发泄途径。
我们大概每个人身边,都或多或少的有过这种“凡尔赛”人。便如中学时学霸们说的“这次考得太差,扣了两分,比上次的满分退步了”,还有生活中有人说的“感觉自己每天生活得没有目标,哪像你这么忙得充实?房子单位分配了,车子老公买了,孩子就近上学,我每天都不知道为什么去奋斗”,更有在逐梦学术圈时某些人说的“CNS好难发啊,我一年才发了两篇”……
“凡学”遍布生活的方方面面,早已令人不堪忍受,而随着反向凡尔赛文学的兴起,作为“平民”而非“贵族”的大众挖掘了一个这样一个普适性的发泄途径,这是反向凡尔赛被广泛传播的原因之一。
其二,对“凡学”进行再创作的反向凡尔赛,是出于一种“厌恶性模仿”,即蔑视高贵、嘲笑高贵、模仿高贵,进而将自己视为代表平民的正义。
在情绪发泄的基础上,反向凡尔赛已不再单单是情感表达,而是进行反叛实践。网络用户的主体并非处于社会高层的精英,而是普通的人民大众,所以“凡尔赛”这种矫揉造作的炫耀方式,很容易激起反感。人们不认可,于是进行抵抗,并以与凡尔赛同样的方式,“以毒攻毒”、侧面打击,使得“赛尔凡”成为网络平民话语体系的“正统”。
如这一句:“我今年23岁,北京三环两套房,几十万的包能摆满墙,可这些都不是我父母给我的,而是通过我自己努力,做梦梦出来的。”
在反向凡尔赛的语言中,同样可以有凡尔赛主角们的豪宅别墅、优秀外表、影视剧中才会出现的完美爱人,以及自己深受被所有人仰慕的困扰,但最后总会有“跌入凡尘”的大反转。
他们用优雅的语言直接戳破凡尔赛文学中令人发笑和作呕的造作,更加落落大方地“自揭老底”,与凡尔赛形成鲜明对比的同时,也展示了现实生活中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平凡真相。
其三,反向凡尔赛文学的背后,是在网络传播中,网络受众的匿名心理和自我角色认定心理。
匿名心理在网络中,更多地体现为网民有自己的代号,在一个比较稳定的虚拟社区里,每个人的代号与身份是相对固定的,每个人在社区扮演的角色也是相对稳定的。
“蒙淇淇77”在微博塑造的贵妇形象,与微博的主流受众甚至整个互联网的受众的身份是割裂的,她与这个虚拟社区的其他人格格不入,因而由她而大热的“凡尔赛”受到了抵制,结果就是群嘲和反向凡尔赛创作的衍生。
而在社会心理学中,角色扮演心理过程可以分解为角色获得、角色扮演和角色转换三个方面。网络赋予人们的是一种虚拟角色,它是一种获得性的角色,并且这种获得完全是出于个体的意愿。
在角色扮演的阶段,如果与获得的角色有所出入,就需要进行角色转换。但显然,“蒙淇淇77”并未扮演好自愿获得的“贵妇”角色,其关于所谓贵族生活的表现漏洞百出,却仍未进行角色转换,因而受到嘲讽与反抗。
综上,在反向凡尔赛言论背后,无论是情绪发泄、厌恶性模仿还是网络传播中的心理解释,都是身为普通人的网民们对故意炫耀的凡尔赛人的反叛。
继“打工人”梗之后,“凡尔赛”梗爆红,随之而来的“赛尔凡”亦流量横飞,各种网络词语红得迅速、死得利落,其实侧面反映了疫情之后,中国文化市场呈现出的勃勃生机。越来越多的“反叛平民”参与到文化建设当中,文化愈加大众化,已经不再是精英阶层的专属地位证明。
责编:刘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