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之后,他的实用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给我以启发,让我觉得未来的教育应该是动人心弦的,接地气而入脑入心的。
杜威注重以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来解释教育,在他看来,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离开生活和经验就没有生长,也就没有教育。其中他提出的“教育即生活”便是一个例证。这里的“生活”指的是个体和种族的全部经验,包括习惯,信仰,制度等,是“净化加工过的生活”,是满足儿童生长需要的生活。而且教育在广义上便是这种经验生活的延续,因此教育就是儿童生活本身。所以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不能让学生“只读圣贤书,不闻窗外事”,而应该让“生活”成为其教育的内容,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从而不断改造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成就更好的自己和实现他所向往的美好的生活。
那么如何更好地实现对经验的改造呢?杜威进而提出了“儿童中心论”。他批驳了赫尔巴特把儿童看成被动吸收知识的容器的观点,主张以儿童的自然本性作为教育的出发点,以儿童为中心,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觉学习的需要和兴趣,产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办真实的,生动活泼的教育。这在教育史上称之为“哥白尼式的革命”。
基于“教育即生活”和“儿童中心论”的两大教育思想,穿透历史的迷雾,我认为在现代教育中依旧彰显着其智慧的光芒。
教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角色。传统的教育哲学将身与心,知和行分离开来,没有认识到理论联系实际以及知行合一的重要性,使学生觉得所学知识仿佛空中楼阁甚是遥远,难以入脑入心。现如今随着新传媒和网络技术的空前发展,教育资源越来越丰富,获取的渠道也变多,这从某种程度上确实可以促进知识的理解,但是正如“教育即生活”那般讲到的,我认为更好的教育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环境产生对知识的深刻感悟和共鸣,教师应该在这一方面下功夫,做引路人。同时要将社会大课堂融入我们的小课堂,多带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接受接地气,乐于接受,感到快乐的教育。
值得欣慰的是,随着近些年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方式逐渐向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方式推进,教师角色从灌输者向学生学习生活的启发者,参与者和引导者转变。但是如何真正把握好“度”却尽显学问,在真正的教育实践中有的教师就出现了没有正确认识“双主体”本质而把整个课堂交给学生,最后使课堂陷入混乱的尴尬境地。我认为教师主导侧重强调教相对于学的逻辑优先性,而学生主体则强调学相对于教的价值优先性。正如艾默生所说“尊重儿童不能叫儿童放纵天性而流为无政府状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是贬低教师的职能,而是要求教师在课前支付更多的时间,善于思考,同时也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品德高尚,学问广博,才能安排适妥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活跃思维,表达观点,内化知识。
同样,如今的课程教学理念也可以从杜威的“儿童中心论”中找到理论依据。儿童中心论讲求挖掘学生的潜在动力和调动其积极性,现在随着教学模式的更新,活动型课程,情境体验式教学逐渐走入上乘,其目的就是“从做中学”,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切实让课堂生动化,活泼化,知识形象化,教学轻松快乐化,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凸显教育价值。比如现在的高中政治课程在讲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时会将一个地标比如福州的罗星塔为教学案例,围绕着这一案例贯穿章节知识,一例到底,合作探究,寓教于乐,这就是一种对活动化课程,情境式教育的积极尝试。
除此之外,杜威还提到了“教育无目的论”。他认为生长和生活无止境,无终极,因而也没有最后的目的。实际上,在杜威心中教育是有目的的,他强调的不要重视活动以外的目的,而要重视教育过程本身。教育过程的目的是儿童在参与过程中自我认识和内省的结果。儿童是活动的参与者,在活动过程中,由他们选择他们所要达到的奋斗目标,重视受教育者在活动中的切实感觉,尊重儿童教育。教育就是不断的生长,生长的目的是获得更多和更好的生长。
结合当今的教育现状来看,虽然一直提倡和践行素质教育,但是教育一定程度上还是偏向功利化,外在的目的性太强,而忽视了教育过程本身。比如现在为学生减负这一问题越加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今年两会的一位政协委员提出“建议减少家长陪作业任务”就很亲民。学校布置的任务部分其实只能家长代劳,比如要求低年级小学生制作ppt,搜集资料准备班会展示等等。这要说完全是教育制度的缺陷恐怕有失公允,其中还有家长“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的外在压力,教育部门和学校怕辜负家长的厚望,只能提成绩,而提升成绩最为简单粗暴的方式便是布置大量的作业。再比如学校家长把高考作为学生学习的终极目的,较少关注学生知情意志全面发展,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乃至出现了不堪学业重负跳楼自杀的事件。还比如,高校院系和专业的设置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为指挥棒,缺乏实际的教学资源和师资队伍而有点急功近利。这些都是受到教育过程本身之外的目的所牵制的结果。但是值得强调的是注重教育的内在不是否定其社会性目的,而是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尊重他们,切不能把他们当成没有个性化思维的工具。
雅思贝尔斯曾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也有徳国教育家第多惠斯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认为真正高级的教育是抵达灵魂深处的,触碰学生愿意主动适应和改变的那根弦。
而要真正做到教育的动人心弦,首先教师要不仅仅注重知识的灌输,还应该做贴近生活的教育,让知识生动化,让学生产生认同,共鸣甚至达到一种感同身受。其次,是要让教育回归本位,尽量减少功利化色彩,去除浮躁,净化学土,唯学至静,弥补情感教育的缺失。相反,教育过程如果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探索知识的兴趣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会是成效甚微的,就不能称得上是成功的教育。
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以及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并称为西方教育思想的三大里程碑。其中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我们现代教育可谓借鉴意义非凡。
总的来说,杜威提到的“儿童中心论”“教育无目的论”等等教育思想,我最大的感受便是,做教育是在培养活生生的人,人是一根会思维的苇草,所以要入脑入心,动人心弦才担起这份沉甸甸的责任。虽任重道远,但是就像马克思哲学里提到的发展观点一样,道路虽曲折,但前途一片光明!因为我们有像杜威这样前人丰富而博大的思想作为理论源泉,有生动的实践,也有智慧的人民教师的不断摸索,我们的教育事业将一直朝气蓬勃,欣欣向荣!
责编:杨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