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责任,可以说已经成为当代社会无法或缺的个人无形资产,无论是道德的评判,人际关系的建立,市场机制的运作还是人格的体现,责任对于个人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但对于大国来说呢?
五十年前的10月25日,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决议,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五十年后的,习主席在北京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如果我们透过五十年的岁月,看向今天的中国,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中国的迅速发展,更多的是在中国发展影响下,世界的多元与进步。从以和平方式解决地区冲突,到“一带一路”为发展中国家谋发展之路,从分享抗疫经验运送物资,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开放共赢......中国的发展始终没有抛下世界,反而在发展重不断践行着大国的责任与义务,让我们深刻地看到,大国之责重千钧。
何为大国之责?我认为大国之责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责任。对于个人来说,责任来自于自我约束和外在约束的要求,是建立在能力卓越的个体与需要帮助的个体之间的一种关系,相比与大国之责,这种责任的分量较轻,责任所笼罩的范围也只局限于个体之间。而大国之责,无论承担与否,只可能来自大国自我约束,大国责任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代表的是千千万万人民的利益,大国责任的履行,靠的是每一位个体的合力,这份责任无可谓不重乎。
从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五十年来看,从五十年来世界各国的发展来看,大国责任的承担靠的是一份自觉。气候变化是当今时代每一个国家都不容忽视环境问题,今年的河南洪水,北京暴雨,山西的涝灾,异常天气之下,反映出各国不同的责任与担当。从主动积极响应巴黎协定的号召,到全面贯彻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承诺要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再到G20峰会上的主动发言,中国不仅仅自觉主动承担责任,更多的时候承担着更重更深刻的责任。这种自觉的责任承担,根植于中国儒家思想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成长于新中国建立的以来的各种责任担当,最终勾画出一个力举千钧之责,胸怀天下之乐的大国形象。
从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五十年来看,大国责任的承担一定是愈发沉重,以自己的发展为基础,以各国的发展为终点,有着深远的方向和目标。不可否认的是,在当今的时代,一国的发展早已不再是单边与一元的了,合作发展早已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合作的基础是信任,合作的动力是共赢,而合作的条件是责任,只有合作中的各方主体承担其所应承担的责任,合作才能顺利进行。对于中国来说,五十年来,随着国家的发展,国力的增强,中国的责任承担始终在与时俱进,与自己的能力同行。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新冠疫苗的研究与开发,要知道疫苗从研究到投入使用不仅仅有时间上的刚需,还有多方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科技投入的结果,一般来说,一支疫苗从研发到上市一般会经历8年,甚至20年时间。而中国的新冠疫苗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投入使用,这代表着中国新冠肺炎疫苗研发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与之同时的是习近平主席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致辞时指出,中国新冠肺炎疫苗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将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为实现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担负性作出中国贡献。这是大国能力的体现,也是大国能力的承诺,更是大国责任的体现。
大国之责重千钧,意味着大国不以自身利益为先,而以人类利益为重。对外贸易最能体现一个国家在自身利益与他国利益之间的权量。在看完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我感到既震惊又自豪。在疫情当头的当下,各国为了促进国内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基本上采用的都是一系列限制外贸企业的政策,目的是在于刺激国内企业的振兴,但我国却出台了出口退税政策、增加外贸信贷投放、支持出口转内销等一系列帮扶政策,帮助外贸企业渡难关、保市场、保订单,有力促进了出口。而这些出口的产品,大多数都是用以支持其他国家的防疫物资,有的甚至是免费提供,在不确定性密布的疫情时代,我国的这份责任担当给予了各国一张张确定性的答卷。
衡量一个国家是大国与否,除了经济、科技的硬实力外,责任与担当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标准。中国作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一方面有着自觉的大国责任,另一方面积极承担着与自己能力相配的责任,以人类未来的发展为己任,也许对于整个人类的发展来说,中国的力量只是微不足道的尘埃之力,但尘埃之微,能补益山海,荧烛末光,也能增辉日月。
责编 吴俊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