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某高校研究生院的一则公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该公示提到,部分新生因留学、工作等原因申请放弃研究生录取资格,该高校研究生院称拟取消他们的研究生入学资格。次现象引发网友热议,有人认为这些放弃资格的人是在浪费教育资源,缺少诚信,也有人发声认为这些放弃的人只是为了追求更大利益,做法无可厚非。
研究生集体放学校“鸽子”,看似只是准研究生们做出的一个关乎个人未来的抉择,但这是否真的无关痛痒呢?在笔者看来,研究生“录而不读”事关多方,要从多角度来分析。
其一,此事对学校产生的影响不可忽视。研究生新生和被录学校是一种契约关系,是建立在一定条件下的双向选择。录而不读,本质上违反了这个契约。这样的违约对研究生而言也许只是为了更好的人生选择,但对学校一方却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研究生招生名额被大量浪费,使得实际招生人数与当年制定的招生计划相差较大,间接性加剧了制定次年招生计划的困难程度;研究生数量减少,直接影响了高校的科研产出;同时,这样特殊的集体退学现象对高校的声誉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冲击。
其二,研究生“录而不读”折射出学生学习深造的失衡心态。放学校“鸽子”的行为实际上体现的是学生读研的功利性而非对知识的渴求心,即读研是为了在工作中谋取更大的竞争力、可选择性和工作待遇,而不是因为对学术抱有求知心和研究欲。在大学教育逐渐普遍化的背景下,本科学历的竞争力下降。读研作为提升个人竞争力的一种方式,已然成为部分学生“预备就业”的跳板。所以,当其拥有了就业或者出国深造的机会,作为工具的跳板就失去了作用。当读研只是迫于就业压力时,研究生教育就很难登上更高的台阶。因为他们的科研初心正在慢慢消失,学习热情也在不断降温,缺乏真正对于研究的内在驱动力。
其三,考生选择“录而不读”,也反映出高校对研究生制度不明晰的弊端。一方面,长期以来,高校作为招收研究生的“选择方”,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在导师选择、调剂分配等问题上,常常忽视考生的意见,让学生处于“被选择”的被动地位,增加了考生“录而不读”的概率。另一方面,学生申请放弃研究生资格后,又缺乏足够的应对和补救机制,导致许多研究生招生名额被浪费,学校十分措手不及。
虽然是否就读属于学生的个人选择,但这种高比例的“录而不读”现象还是给各方都提了一个醒。当高校“被浪费”一部分就读名额后,如何填补上科研人才的空缺?当学生自愿放弃宝贵深造机会之后,他们是否能够保持对学术的敬畏之心?当研究生群体越来越迫于就业压力,趋向“功利性”的同时,他们还能否专心于学习与科研?
研究生“录而不读”,绝非无关痛痒。它从最直观的角度反应了研究生群体的现实意愿,也给高校招生提出了新的难题。其实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都要建立互相吸引的魅力,让学生为了学术而来,让高校为了成才而招,这或许比冷冰冰的机制更加有效。
责编 宁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