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物存储着中华民族的文明传统与民族记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所蕴涵的人文、艺术之美是增强民族认同感、助推我国文化向外传播的有效途径。而在新兴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以技术促进文物“活起来”的新方式可谓大势所趋。
目前,我国拥有博物馆超5100家,且拥有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国有可移动文物总数超1亿件(套),还有巨量民间收藏文物,具备极其庞大的市场与空间。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借助各种新兴技术活化文物,集结多方共同创建“文物+科技”的新模式,用科技手段不断开发文物这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以全新的形式讲好中国故事。
但需要我们注意的是,让文物活起来不是简单地用数字内容直接传播文物的信息,而是挖掘中华文物的美,传达文物们所蕴含的深层次的精神内容,延续其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比如靠文物的IP推出“文物+创意”产品,就是一种文化价值的传播。在从文化遗产的物化形态向文物文化产品转化的过程中要经过许多环节,才能将文物中的审美元素、传统文化符号标注出来。而在“文化+科技”的背景下,文物文创产品的创造需要借助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以掌握受众诉求,并通过联动交互的线上线下双渠道进行推销交易,实现供需的精准对接。同时加快文物文化资源的整合,注重文物IP的衍生内容,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进一步延伸。
让文物活起来除了挖掘文物的价值,还需将其生活化、使其易接触化,思考如何唤起大众的传播情绪,使其产生共情,继而使文物得以流行。要活化文物、打破圈层,就要塑造并加强民众与文物之间的情感关联,让受众有更优质的文化体验。
首先需要建设数字文物库并时常更新,通过采集文物的信息,让其以数字化形式呈现在云端,将原本分散的数字资源平台汇集起来,如此便可轻易查询。此外,还要优化大众的文化体验,使其在线上观赏文物时,不仅能看到图片、文字信息,还能借助VR技术等获得不逊于实地参观的沉浸式体验。若要让文物显得更亲切有趣,不妨增加公众与文物的接触机会,增强交互性,让每个个体都能拥有对某件文物的独特记忆。提高了大众的情感代入,才能使人们主动去了解文物背后的丰富底蕴和文化内涵,让每个人都成为文物文化传播的节点,也让文物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
当下,新兴技术创新了文物展示及其文化传承的方式,也为文物活化带来了新机遇,让人们看到了科技对活化文物起到的不容忽视的作用。而伴随着科技与文物的有机融合,我们还将用更加多元化的方式实现中华文物的活化与普及,让文物文化融入大众生活,以凝聚民族认同感,促进中国文化对外传播。
责编 宁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