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老师是中国文化精英的典型代表,他与中国历史上所有的文化界精英人物一样,有着对中华传统文明几近于疯狂的热爱与迷恋。他沉醉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切,既品茗其中的美与善,同时也毫不犹豫的接纳其中的伤与痛。中华文明之一草一木、一箪食一瓢饮,对于以他为代表的文化精英们来说,都是世界上最为宝贵的财富。余秋雨老师为中华民族拥有着世界上最为悠久的文明传承而自豪,同时也担负着将这种文明精神继续传承下去的沉重使命。
然而,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思考,余秋雨悲哀的发现,在以经济为主体的所谓现代文明的强烈冲击下,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其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所演化出的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正在逐渐的消融、瓦解,逐步的为物欲文明所侵蚀。在他的文章中,多少针对这种社会现状的思考、呐喊与呼唤,以及自身身为传统知识分子的内心情感特质,使得其散文具有着超乎寻常的独特魅力。
余秋雨的散文中,最为常见的就是其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忧患意识。他拥有着对传统文化最为深沉的爱恋与发自内心的自豪,他在《千年一叹》中,详细的论述了世界各大古文明的发展与兴衰,并与中华文明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在对比中,他总结出了除中华文明以外的其他古文明纷纷衰亡的历史原因:远征。他很庆幸中华文明由于有着地理因素的天然屏障,以及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之中”的概念,使得中国历朝统治者都缺乏远征的兴趣和具体的行为,从而使得中华文明能够得以延续至今。而当他足迹踏遍中华大地,遍访中国传统文化之时,却又不得不面对一个悲惨的事实:中华传统文化因为近代的无尽破坏与侵夺,已经损伤了它所存在的根基。面对这种沉痛的现象,余秋雨在《千年一叹》中,借希腊政府要求英国政府归还巴特农神庙文物的事件,进行了回应:“实在无法理解那些年轻评论家的慷慨,他们也许以为自己已经获得了纯西化的文化立场,但是且慢,连西方文明的摇篮希腊,也不同意。”并且写道:“我对别人的各种嘲弄都不会生气,但这次是真的难过了,因为事情已不是对我个人。”
这种最为浓厚的文化忧患意识,是余秋雨散文最重要的文化情怀,也是其散文令人迷醉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余秋雨的散文中,始终念念不忘的,是对中华文明的溯源。他曾无数次深刻的探究中华文明的真正起源,并探讨了中华文明能够得以几千年传承和延续的核心原因。这种对于文明的溯源,是作者独特的经历以及情怀的具体体现。因为其对中华文明最为浓烈的爱恋和沉迷,使得他对于维护传统文明的正统性以及论证中华文明的伟大性充满了兴趣和责任感。“中国学人通过自己的力量,从甲骨文中考证出一个清晰完整的商代”,这就使得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又向前推进了上千年。余秋雨作品中,对于中华文明的溯源从未停止。他在前往国外对诸多人类古文明进行实地考察之行的最后,以前往黄帝陵祭拜作为一路走来的结束,并在祭文中如此写道:“禀告始祖,此行成矣。”对于余秋雨来说,探访其他文明的遗迹与历史,不是他的目的。他的目的是在这种探访的行为中进行发现并且对比,从而对中华文明进行更加深入的溯源和思考。这也是他为什么会去黄帝陵祭拜的原因,因为这是对自身所背负的沉重使命的一种慰藉。这些使命终究不是任何自然人强加给他的,而所产生的成果也就无法跟任何人进行“禀报”。因此,向中华民族的始祖禀报,就变得合情合理,且名正言顺。“此行成矣”则是一个中华儿女对祖先最为欣慰的汇报,也是作为中华文化精英所担负的传成文化使命的一种集中体现。
在《猜测黄帝》之后的《天灾神话》中,余秋雨对中国传统的神话体系做了详细的分析与论证,将中华文明的渊源再次向前推进了一个层次,并认为“盘古开天”、“女娲抟土造人”、“夸父逐日”、“精卫填海”这些神话才是中华文明真正的起源。作者当然不是愚昧的认为这些神话确有其事,而是认为,这些神话所代表的宏伟创世、披荆斩棘、开创未来的精神,才是中华文明真正的脊梁。
余秋雨的散文作品,是中国近现代散文的集大成者,其艺术特色、写作手法以及情感特征等等都值得我们反复的研读与思考。余秋雨和他的作品,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提供着源源不断的驱动力。或许,这就是余秋雨和他的散文特有的力量。
责编:刘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