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丁娜)我们一直在强调,“教育”究竟是什么,教育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仅仅只是知识吗?“教”是传授人以知识经验,“育”呢?育,又作何解释?育,则应该是育人之美德,人之修养。为何会想到这一点呢?不单单是在见习期间有感而发,更多的是因为社会的山东各一些事情,比如早些年的某明星吸毒案件,甚至近几日某明星之子轮奸案件,等等,此种类似事件层出不穷,有人便将矛头指向了教育,由此,我便也引发了一些小小的针对教育的感慨与反思。
新的教学目标有了新的规定,那就是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列为教学目标的一项,由此我也联想到了德育,德育师专没开设一门课程来培养学生品德的,但,这节专门的课程究竟起到了多大的作用?谁来给我们评价下?究竟专门开设这政治课的意义有多大?其实,我想说,德育无处不在,专门拿出一两节课来进行德育,无可厚非,那么我们能不能试着从每一堂课中,让他们接受德育呢?这或许才是王道。
为何要谈论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呢?首先从教育的目的来看,教育不仅仅是教授学生“双基”,更应该是让学生学会为人,做一个“大写”的人,至少做一个无害于社会公众的人。另外从教学来讲,也只有与学生产生共鸣,以情动人,学生才能心领神会,内心有所触动,至少在某个一瞬间是被触动到,并下决心改过自新了。否则,一节课讲完了,学生只是学会了”是什么“,而并未学会“我要怎么做”。只有内心真正被触动了,学生才会对此有所印象,才会在将来面对这个类似的情况时,联想到今日所学的东西,一如孟子所言的人有四端,即是非之心,羞耻之心,善恶之心,恻隐之心。有了这内心的触动,便有了内心的“四端”,也便有了内心中是与非的较量,善与恶的挣扎,于是“是”“善”才有可能成为望着,战胜“非”与“恶”。如此,我们方可说教育是成功的。
备教案时,我们都绞尽脑汁,为了那“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但每节课又都是生成性质的,谁也无法保证,按照自己的教案准确无误的授课,于是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也便成了生成性质的了。但无论如何多变,万变不离其宗,我们要将学生的原有错误的三观扭正过来,当然这是很难的,毕竟一个人根深蒂固多年的陈旧观念是难以改变的,那么此刻,我们就要制造一些”内心恐惧“来震慑他们的心灵,让他们意识到错误做法带给他们的恶劣影响,要让他们内心有所害怕,并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羞耻,感到后悔。其实,这也让我们或多或少地联想到了信仰,为什么有信仰的人,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做违背道德,法律的事情的?因为她们相信,“人在做,天在看”,因为他们的在即将违法乱纪时,耳旁会响起一个声音,使他们内心惶恐,在经过激烈的内心战争后,而就此罢手这或许就是所谓的“虔诚”,放到我们教育身上,我们教师在教课的时候就应该“灌”以这些内心的不安,在讲到某个知识点时,多问一句:如果你是这个人,你这样做了,会给你带来什么后果?看看他们会不会内心有所触动?情感有所迸发?
教育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并非单纯的知识,这只是一个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只不过是一个小目标,教育要教学生的还有很多,很多。社会上最近广为流传的某明星之子涉嫌轮奸案件,有很多人归为教育的失败,是的,教育是失败的,无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对于这一案件来说都是失败的,那么既然是失败的,我们就应该静下心来思考下,为什么是失败的,我们如何唤起学生的良知?如何进行“活的”教育?
责编 张轶